12月1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澎湃新闻联合福寿园国际集团发布了《福寿园公益事业白皮书2024》,这是国内殡葬行业首份系统梳理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福寿园共计开展各公益项目713项,公益性支出超过4亿元人民币。
该白皮书的课题组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澎湃新闻组成。福寿园1994年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殡葬服务业的发展和变革,是殡葬业向“生命服务业”转型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长期以来,福寿园立足自身行业定位,依托自身特色开展了各种公益服务项目,并在2018年成立了“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不断探索公益服务在民生领域的新形式。
澎湃新闻()注意到,福寿园的公益事业从生命终端服务向人文关怀、养老服务、生命教育延伸,在赓续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宣导正向生死观念,增进老年人福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殡葬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特色之路。
白皮书还指出,福寿园公益事业已经形成基础支撑能力强劲有力,践行推进公益事业主观积极性高涨,社会公众认可正向反馈强烈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打开了一条殡葬民营企业助力公益性生命服务事业发展的新路径。
作为民营企业,福寿园为何长期坚持走这条公益之路,在死亡认知和生命文化教育等议题方面,这份白皮书又展示了哪些新视角?福寿园总结的三十年来为社会生命服务的“公益经验”,能否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所复制,提供借鉴?从更远处来看,福寿园的公益探索,能否为殡葬改革、绿色殡葬等社会议题提供一份专业的注脚,助力殡葬行业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作为殡葬行业的品牌民营企业,福寿园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从20世纪90年代成立之初公益的“小试牛刀”,到近十年来公益项目的“多点探索”,福寿园的公益也进入了一个快速迸发的新时期。白皮书显示,福寿园公益指数总得分呈逐年上升态势,由1994年的0.004上升至2023年的91.576。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白皮书参考了民政部发布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公益指数》,结合自身公益实践历程与殡葬行业特殊属性,构建起福寿园公益指数指标体系。
福寿园公益指数主要从公益事业基础支撑能力、公益事业推进实践能力与公益事业社会认可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构建,还包括产教合作、人文纪念、社会关爱、生命教育、行业支持、政企合作、公益捐赠等多个三级指标。
福寿园的公益之路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4-2008年间,这一阶段公益指数得分尽管呈上升趋势,但速度缓慢;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间,福寿园处于上市之前的快速发展期,投身公益的基础支撑能力和推进实践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第三阶段为2014-2023年间,福寿园公益指数总得分呈更加快速地上升趋势,无论是投身公益的基础支撑能力,还是推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媒体关注度与社会公众满意度和认可度,均显著提升。
此外,在三个二级指标中,公益事业推进实践能力分值与其他两个二级指标的分值差距呈逐年拉大趋势,这表明福寿园在自身经营与盈利情况稳步增长的前提下,投身公益事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积极性快速强化,公益项目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多。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大众对殡葬、死亡话题总是讳莫如深,因此殡葬企业做公益很难被“看见”。白皮书也提到,福寿园公益事业社会认可能力的增速并未与之同步,表明当前社会对殡葬企业所开展的以生命教育为主的各项公益活动的理解和认知,仍处于初始阶段。未来,福寿园推进生命教育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全国慈善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法学研究员、曾在十余家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筹备、创办并任职的马仲器认为,做公益绝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资,怎么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慈善公益,聚沙成塔式地让社会越来越好,这才是更有意义的公益探索。
福寿园,走的就是一条多元立体的公益之路。相较于公益捐赠这一“授人以鱼”的做法,福寿园更加注重通过打造多元合作关系与常态化公益活动和项目,以“授人以渔”的形式开展可持续公益、常态化公益。
关爱方面,1995年至今,福寿园已累计为上海四千名社会孤老、特困人群免费提供身后骨灰永久安葬服务。每年冬至期间,上海福寿园都会为当年去世的孤寡老人、特困家庭已故成员举行集体生态安葬仪式,让这些弱势困难群体能够享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尊严地告别。
生命教育方面,福寿园“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推动生命教育工作在社会面的深入开展和广泛传播,培养公众正确的生命观念。2016年,福寿园集团发起墓园静默行走活动,倡议公众在墓区公园静默徒步,感受生命灵性,认知生死常情,活动过程中还开展了爱心募捐、筹集善款,用于组建安宁关怀社工及志愿团队,服务重症临终老年患者家庭,延续对生命末端的照护。
2015年,福寿园试点推出“生前契约”业务,满足客户提前规划身后事的需求。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殡葬行业向“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倡导一种新的家庭决策模式,将民众对于身后事安排放到“家庭共同决策,当事人可参与,从容有序安排”的情境中,帮助当事人实现生命最后的尊严。
福寿园还积极投身安宁疗护,做抚慰人心的公益。2022年,福寿园首届公益节上,宣布“家庭病末安宁计划”上线,用安宁疗护的专业服务体现对临终患者家庭的生命关怀。福寿园团队开发了一套“以家庭为中心”的安宁管理服务标准,培育了一支具有临床经验的临床安宁关怀团队,试点开展系列生命安宁品牌活动,还探索与地区性医疗照护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进行安宁服务共建、资源共享等,打造“社区共照网格”雏形。
生态保护方面,福寿园创立之初就以建设百年可持续生态墓园为使命和目标,避开生态脆弱区域,尽可能利用废弃坟地、矿山,对园区所在地进行绿化改造与生态修复,建成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墓园。
福寿园自创设以来,不止于要做好生理生命的告别,更努力打造陵园文化,延续精神生命的价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和丧葬观。通过打造新四军纪念广场、刑警之魂纪念墙、劳模丰碑园、老战士纪念广场、见义勇为纪念广场等公益设施和项目,福寿园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地方文化等精神文明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上海福寿园还专门建设有人文纪念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等社会服务功能为一体,免费对公众开放。
殡葬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孝慈文化、生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殡葬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经过洗礼后,殡葬业正处于由传统迈向现代、管理转为治理、殡葬文化向生命文化升华转型的时期。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认为,福寿园这份报告选题新颖、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具有一定的行业前瞻意义。“大部分人对死亡话题比较忌讳,但是这份报告打开了一个视角,让大家看到了国内殡葬民营企业是怎么做公益的,如何积聚力量推动社会改变,也让大家更全面的看见能提供专业服务的企业对社会公益的重要性。”
徐家良表示,这份报告传递了福寿园致敬生命的理念,让大家重新审视死亡、生命价值的议题,体现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社会民生的关怀,对红色文化、历史精神的传承。“报告还扭转了大众眼里死亡所承载的单一悲痛的刻板意义,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珍视,引导大家正确看待生命与死亡,对大众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徐家良说。
受传统“死亡观”的影响,殡葬企业做公益被社会认知、认可程度并不如其他行业,福寿园坚持做公益的意义在哪里?徐家良认为,坚持做慈善是福寿园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履行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的一种体现。“做公益需要政府主体、企业主体与社会组织主体互相合作、共同促进,谁也不能离开谁。”
马仲器认为,福寿园作为行业的品牌企业,有能力、有资源,更有责任去做一些推动生命观、死亡观认知的通识教育,引发大众对生命文化的思考。殡葬行业是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仪式和活动不仅是对逝者的告别,更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和体验。“白皮书里展示的福寿园的公益内容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生命。”
公益慈善从个体到组织、到政策、到文化,层层递进,是一个完整生态。白皮书里也介绍了福寿园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多元社会主体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在合作中画好公益事业“同心圆”,壮大公益事业“朋友圈”。
比如,福寿园强化政企合作,塑造公益事业新模式。福寿园与政府展开全面合作,具体形成了四种政企间合作模式:合资合作模式、参与国有殡葬事业的改制模式、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和政府服务外包或公建民营。
“做公益绝不是简单地做志愿服务,尤其是像福寿园这样的垂直型企业,用专业的资源、力量去推动做一些事情,对改变行业不合理的地方,推动社会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徐家良说。
“从慈善的角度来看,能够认真在大众语境下探讨死亡议题,本身就是个大慈善。”马仲器说。
对于福寿园而言,白皮书是对自身企业文化、慈善事业的一个凝练、总结,也是塑造企业品牌的重要抓手。福寿园集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邬亦波表示,作为殡葬行业的品牌企业,福寿园天然就有责任需要做这些公益。“政府在殡葬领域碰到难题,我们也有责任提供力量去支援。企业做好公益,有助于展现行业的新面貌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同时带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邬亦波介绍,当下中国的殡葬市场属于分散性的市场,受地域传统以及习俗不同,市场需求也是不同的。这样的格局下,福寿园所做的公益探索,对有公益愿景的同行企业,一定是有参考意义的,他们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去做公益,创造更多的公益价值。
徐家良也认为,白皮书的发布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开云电竞,福寿园就像是搭建一个公益平台,呼唤、邀请更多的企业甚至个人加入公益事业,吸纳更多的力量来做公益。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合作,创造更多的改变。
“慈善绝不仅是简单停留在出钱的层面上,唤醒大家对慈善的认知理念,才能让慈善走得更长远、深刻,福寿园的白皮书无论是对行业还是社会,都起到了一定的唤醒慈善意识的作用。”马仲器说。
未来福寿园如何拓宽慈善的深度?目前,国内的慈善研究院多以高校成立为主,马仲器建议福寿园牵头成立慈善公益研究院,对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基础,为慈善事业提供实践研究的样本。他还建议福寿园做大做强基金会,为接下来的慈善公益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徐家良则认为,福寿园可以联合更多的行业力量资源,一起去开拓创新,积极促进殡葬改革,推动行业变革。在多方合作方面,福寿园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智库的作用,为政府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在涉及殡葬行业法律法规等基本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上,积极地发表专业意见,提供专业方案。另外,福寿园还可以加强高校与殡葬行业组织、殡葬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学术研究与实务探讨。
当下,殡葬业面临不少挑战,如城市土地紧张引起墓地资源紧缺、殡葬设施不足等等,这些挑战无不关系到民生、生态、文化和基础人权尊严。唯有以公益为切入点,不断解决民众和社会的关切,才能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激励同行企业效仿,形成公益合力,推动行业整体进步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邬亦波也表示,公益事业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科学、规范、人性化的行业标准,以及专业、稳定的公益从业者。“福寿园坚持努力为行业的标准化和培养更多的生命教育事业公益人才做出重要贡献。”开云电竞开云电竞开云电竞